“大厂”逐鹿保险业
2025-10-31 09:59:58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前,由小米间接持股的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巴天星保险”)举行揭牌开业仪式。无独有偶,近期京东也正式踏入香港保险市场。 实际上,互联网、汽车、科技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布局保险业由来已久。此前,比亚迪、蚂蚁、腾讯、蔚来、理想等公司均已涉足该领域,主要途径包括控股或参股直保公司、成立保险中介机构以及开设保险代理平台等。 多位业内专业人士指出,大型企业凭借强大的流量与资本优势进军保险业,有望促使保险产品从标准化向场景化、个性化转变,保险公司的竞争核心也将从“渠道主导”转变为数据与生态的整合能力,这有利于推动保险业的服务升级与产品创新。不过,大型企业若要在保险业深耕细作,还需应对合规经营、盈利模式、资源整合、文化差异等诸多考验。
大型企业的保险业务策略
近期,大型企业布局保险业的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继京东进军香港保险市场后,小米旗下公司持股的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迎来揭牌。 大型企业纷纷大力布局保险行业,其背后究竟有何战略考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互联网巨头和汽车巨头掌握了流量、客户、供应链等核心资源后,实现流量变现、资源变现以及为主业赋能,就成为了大型企业布局保险业务的核心诉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大型企业旨在构建商业生态闭环,挖掘自身数据价值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反哺其核心业务。”对于汽车企业而言,保险是连接“销售—售后—服务”的关键环节,通过自营或深度定制保险,汽车企业能够将服务贯穿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打造一站式服务体验,从而极大地增强客户忠诚度和品牌粘性。互联网巨头同样希望借助保险这类高频或强需求的金融服务,丰富其生态系统内的服务种类。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大型企业布局保险的核心目的并非单纯的渠道变现,而是完善自身生态闭环的重要一环。大型企业拥有海量的用户流量、消费数据和支付场景,保险作为一种能够深度绑定用户、提供长期价值的金融产品,是盘活存量用户、挖掘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选择之一。
三种模式进军保险业
近年来,尽管保险牌照审批收紧、业务竞争加剧,但大型企业进军保险业的热情依旧高涨。 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大型企业进军保险业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控股或参股直保公司,例如小米间接持有法巴天星保险股份,京东与安联集团合资成立京东安联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安联”),比亚迪通过收购易安财险获得保险牌照并更名为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保险”);二是成立保险中介机构,如蔚来、小鹏、理想分别拥有保险经纪公司或保险代理公司;三是搭建保险代理平台,比如蚂蚁推出蚂蚁保,腾讯推出腾讯微保。 不同的进入模式意味着大型企业在业务发展上存在差异。龙格分析认为,通过控股或参股直保公司,大型企业的掌控力最强,能够深度整合数据与业务,但会面临牌照获取、资金投入、专业整合等方面的挑战;成立保险中介机构的方式最为灵活,能够快速进入市场,但协同效应相对较弱,本质上是高级代理,难以对保险核心流程进行改造;搭建代理平台能够发挥流量优势形成平台效应,但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对保险产业链的创新影响相对有限。 进入保险业相对容易,但要做强做大却并非易事。由于保险业具有专业性强、业务复杂、竞争激烈等特点,大型企业在获得行业“入场券”后,要实现业务深耕、结构合理、持续盈利,并打造与主业高效协同的保险生态圈,并非一蹴而就。业内人士表示,财产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主业的承保盈利;二是通过投资获取收益。由于投资存在市场不确定性,实现承保盈利是财产险公司长期稳定运营的根本。
走差异化、市场化发展之路
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保险业普遍面临着行业高质量转型的困境。特别是大型企业旗下的保险公司大多为中小型公司,经营业绩压力大、同质化竞争加剧、多元市场拓展困难等问题不断涌现,走差异化、市场化发展道路面临着诸多考验。 杨帆表示:“大型企业进军保险业,需要应对合规经营、盈利模式、资源整合、文化等方面的考验。”保险公司的盈利周期较长,需要精耕细作,这与大型企业习惯的快速验证、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运营模式,以及资本对短期回报的期望存在冲突。 大型企业旗下的保险公司在借助大型企业的资源实现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资源的限制,影响了其市场化发展。例如,比亚迪保险和京东安联的业务模式对股东方的依赖较大,比亚迪保险超过九成的保费来自车险,且主要是比亚迪汽车的车险;京东安联保费收入中退货运费险占比较大,可能与依赖京东电商业务有关。 杨帆认为,大型企业进军保险业应实现从“渠道叠加”到“场景融合”的深度赋能,将保险服务无缝融入用户的消费、健康、物流等具体生活场景,使保险成为解决用户特定痛点的自然选择。此外,大型企业还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数据和技术优势,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和精准定价,开发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从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数据为驱动、场景为载体的良性协同生态。 上海一家险企相关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对于京东安联、法巴天星保险等中外合资企业来说,成功的合资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源嫁接’层面,而要走向‘基因融合’。”合资险企的外方股东大多成立时间较长,具有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经验,在风险管理方面相对成熟;中资股东则熟悉本土市场,拥有资源和渠道优势。合资公司的成立只是协同效能激活的起点,而非终点。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大厂”逐鹿保险业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