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25天“手搓”成型 模块化智造改写创新速度
2025-10-31 10:28: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款既能上山采茶,又能下厂搬运晶圆的高灵活性人形机器人,从设计到投入使用需要多长时间呢?如今这个答案已缩短至 25 天。随着软硬件模块化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手搓”人形机器人,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推动下,已然成为现实。
10 月 28 日至 30 日,2025 电子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国际电子电路(大湾区)展览会于深圳举办,集中展示了适配 AI 时代的电子及半导体全产业链生态。其中,电子及机械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商嘉立创集团携硬件创新服务体系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亮相展会。该集团首发的 64 层超高层 PCB(印制电路板)与 HDI(高密度互连)板两项高端技术,为航空航天、服务器、机器人等高端硬件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支持。
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兼 CTO 边旭表示:“人形机器人对空间紧凑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其核心控制器需采用 12 层及以上的高多层 PCB,才能保证算力强大、体积小巧且能量利用率高。”
优艾智合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凌枢”,身高 1.66 米,体重 40 公斤,具备 33 个关节自由度。它能够在砂石、雪地、草坪等复杂地形上稳定作业,凭借毫米级的精度成为工业场景中的“行家里手”,还能实现多台机器人跨场景集群作业。优艾智合市场总监关健透露:“从仿生设计、学习训练到真机行走,整个过程仅耗时 25 天。”嘉立创的全流程支持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制造及稳定作业奠定了基础。目前,这套模块化解决方案已在全球 30 多个国家落地,覆盖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3C 等多个领域。
一位机器人行业技术专家向记者表示:“机器人研发最担心的就是供应链延迟问题。”机器人设计涉及电控系统、结构件、算法验证等多个环节,且需并行推进。从 PCB 打样、元器件采购到组装调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滞后,都会延长整体研发周期。更为关键的是,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需要根据测试反馈迅速调整电路或结构,传统的分散式供应链难以满足如此高频的验证和小批量生产需求。成本和时间的双重压力,使得“快速响应 + 高可靠”的制造配套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
在展会现场,嘉立创等企业直观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从概念验证到量产上市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工程师只需带着设计蓝图,就能通过在线平台完成从电路设计到外壳定制的全链条工作,真正实现“拎图入住”。同期首发的两款全新 3D 打印金属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机器人结构件快速成型与轻量化设计的行业难题。
一位参会工程师感慨道:“以前觉得超高层 PCB、盲孔埋孔这些高端工艺是大企业的专属,现在已经成为工程师能用且好用的服务了。”这一感慨道出了行业的心声——模块化智造正在打破高端硬件创新的壁垒,为人形机器人乃至整个智能装备产业注入加速发展的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25天“手搓”成型 模块化智造改写创新速度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