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增资讯 > 吴清:加力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制度

吴清:加力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制度

2025-10-31 13:52:19 来源:证券时报

吴清:加力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制度

在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证监会主席吴清发表题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署名文章。吴清明确了“十五五”时期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重点任务举措。

  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要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企业识别筛选、价格形成等制度机制,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

  二是推动培育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便利度。研究完善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更加积极开展现金分红、回购注销等。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

  三是营造更具吸引力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推动建立健全对各类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促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畅通。

  四是着力提升资本市场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完善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机制。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和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防范化解,持续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恶性违法行为。

  五是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六是共同营造规范、包容、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生态。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等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资本市场高端智库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预期管理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舆论氛围。

  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吴清指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意义重大。这是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的应有之义,是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

  “我国有2亿多股票投资者、7亿多基金投资者,资本市场是人民群众分享实体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吴清表示,新“国九条”落地实施以来,资本市场总体保持回稳向好势头,2024年实现投资者现金分红2.4万亿元,老百姓通过资本市场管理个人财富的意愿和诉求进一步增强。这要求资本市场提供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拓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

  吴清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资本市场发展质量问题仍然突出,要紧紧围绕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

  具体来说,一是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适应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经营不确定性大、盈利周期长等特征,加力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二是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坚持投资者为本,着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持续拓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不断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三是更加精准高效加强监管和防控风险。及时跟进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创新发展趋势变化,提升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强化科技赋能监管,增强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能力,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紧紧围绕市场所需、群众所呼推进制度改革

  吴清指出,持续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必须始终践行资本市场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必须更好统筹投资与融资协调发展;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必须以市场稳定运行为重要保障。

  吴清表示,要紧紧围绕市场所需、群众所呼推进制度改革,更加有力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投资与融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坚持系统观念,注意量的总体平衡,更要注重质的持续提升,助力居民储蓄加快转化为社会投资,稳步优化融资结构,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

  在改革方面,吴清认为,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着力破除制约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市场功能。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提高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同时,必须始终把防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中央金融委的统筹下,协同各方做好重大风险隐患的预防处置,努力推动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六方面重点任务明确

  吴清明确了“十五五”时期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重点任务举措,共六方面内容。

  一是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要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提升对实体企业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企业识别筛选、价格形成等制度机制,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持续提升中介机构高标准专业化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健全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科创债券、绿色债券等,稳步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和资产证券化。完善期货品种布局和产业服务功能。

  二是推动培育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之基,要更大力度推动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提升投资价值。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便利度,支持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研究完善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现金分红、回购注销等。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进一步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三是营造更具吸引力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要继续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健全对各类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落实落地,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促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畅通,加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和战略资本。

  四是着力提升资本市场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金融创新更新迭代快,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和强外溢性。要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完善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机制。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和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防范化解,持续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识别违法违规线索和风险隐患。坚持依法监管、分类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恶性违法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五是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开放包容是高质量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促进资本高效流动、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学共鉴,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外资和外资机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六是共同营造规范、包容、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生态。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推动修订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制定修订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积极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等投资者保护机制,强化投资者教育宣传,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加强资本市场高端智库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本市场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舆论氛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吴清:加力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制度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企业

河南林晖实业有限公司 海南洋浦博施娱乐有限公司 江苏宏晶物联网有限公司 广东全宇医疗投资有限公司 珠海乾新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大同同承投资有限公司 珠海闰宝房地产有限公司 悦宝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连云港瑞天富压延有限公司 启视(海南)眼科生物医疗科技有... 北京瑞隆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辽阳市财政事务服务中心(辽阳市... 长春滨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国甄农品(北京)供应链管理有限... 西藏鸿基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大连启明星辰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农投金控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芯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筑诚兴业有限公司 天津凡晟电气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福建日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禾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宁波兆信房地产有限公司 绍兴弹力丝厂 唐玺置业有限公司 湖北荆楚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庆利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嘉兴赣信三期投资合伙企业(有限... 和合创业投资(广州)合伙企业(... 大连长嘉贸易有限公司

快速导航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400-900-6808
  • E-mail:service@zyyx.cn
  • 客服微信:xinchacha2024
  • 7*24小时人工服务

数据来源

  •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 中国裁判文书网
  •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商标局
  • 版权局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协议
  • 信用通线上协议
  • 加密保线上协议

信查查官方微信

电话

400-900-6808

客服

小程序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