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人才战略40年变革:中国AI巨头商汤科技,如何从重视人才到实现发展突破?
2025-10-31 16:40:2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自商汤集团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财报后,凭借超出市场预期、亏损大幅收窄等利好数据,获得各大券商投行和投资人的青睐。在短短2个月内,其股价涨幅约达20%。近日,里昂发布报告,将商汤的目标价从1.85港元提升至3港元,并维持“跑赢大市”的评级。里昂认为,商汤与寒武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其借助国产芯片拓展人工智能运算能力。同时,商汤的人工智能模型商业化在人工智能眼镜与人工智能影片生成工具领域也取得了进展。
商汤科技能取得这份出色的成绩,主要依靠的是创新创业机制,而非单纯的技术领先。商汤科技长期以来重视人才,其独创的“Re - CoFound”(二次联合创业)理念,是徐立近期常在商汤内部提及的概念。他期望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模式,重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开展二次联合创业,“最终让大家推动公司向前发展”。
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才始终是决定技术突破和产业落地的关键因素。回顾AI行业早期发展阶段,人才稀缺是全球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当时,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提出的人才布局理念颇具前瞻性。
商汤成立初期,市场上AI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公司的融资前景不明,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然而,汤晓鸥坚持向数十位AI专业博士发出录用邀请。他坚信,人才是AI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人才,才能应对未来的竞争。
从行业发展脉络来看,AI人才战略已逐步演变为如今的“生态构建”与“体系化竞争”。在全球AI产业加速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当下,人才战略的优劣成为企业能否在“强推理 + 多智能体协作”新阶段实现突破的关键。
回溯与演进:AI人才战略迭代,中国以商汤为AI代表企业率先开启“揽才”行动
从20世纪80年代AI技术萌芽期,到如今生成式AI引领的产业变革期,人才战略大致历经了“技术探索期的个体挖掘”“商业化初期的团队组建”“规模化发展期的体系构建”以及“生态化竞争期的价值共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才需求和战略重点都有所不同。
在AI技术探索期(1980 - 2010年),全球AI产业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高校与科研机构是AI人才的主要汇聚地,企业的人才战略主要是“挖掘顶尖个体”。商汤科技在成立初期(2014年前后),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大规模招揽AI领域的博士。
2011 - 2018年,AI行业进入商业化初期,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技术开始落地应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顶尖个体”转向“专业化团队”。在此阶段,AI企业开始组建涵盖算法研发、工程落地、产品设计的完整团队,人才战略重点转向“跨领域协作能力培养”。商汤在这一时期开展校企合作,2018年与清华大学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实践课》,将企业前沿技术案例引入课堂;同年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2019 - 2023年,AI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期,生成式AI技术爆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也面临“通用型人才过剩、场景化专家稀缺”的结构性矛盾。该阶段,企业人才战略从“团队组建”升级为“体系化培育”,开始构建包含校招、内部培养、外部合作的全链条人才生态。商汤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版图,2022年与香港理工大学围绕数字空间、智能汽车应用技术开展联合研发,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2024年至今,AI行业步入生态化竞争期,技术发展呈现“强推理 + 多智能体协作”的特点,产业竞争从“单一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体系较量”,人才战略也随之进入“价值共生”阶段。商汤在2024年启动“1 + X”战略转型,在聚焦核心业务的同时,为生态企业提供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通道;2025年进一步提出“Re - CoFound”(二次联合创业)理念,重塑核心管理团队,推动组织创新活力提升。
全球博弈:AI人才争夺激烈,商汤加速构建本地化人才储备体系
当前,全球AI人才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高端人才成为各国和企业争夺的战略资源。据LinkedIn 2024年数据显示,全球AI核心人才缺口超过300万,其中具备5年以上大模型研发经验的高端人才缺口达50万,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从全球人才争夺格局来看,美国凭借完善的科研体系和成熟的产业生态,长期在AI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硅谷作为全球AI产业中心,汇聚了全球60%以上的AI核心人才。Meta、谷歌、OpenAI等企业通过“高薪 + 股权激励 + 科研资源”的组合策略,持续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中国则以“产业需求驱动 + 政策支持”为核心,加速AI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 + ”行动意见》等政策,将AI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同时,国内AI企业如商汤、百度、华为等,通过校企合作、奖学金计划、股权激励等方式,构建本地化人才储备体系。以商汤为例,截至2025年7月,其博士后工作站已培养多名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大模型研发的博士后人才,奖学金计划累计资助250名AI青年学者,形成了“校园培育—企业任用—生态输出”的完整链条。中国AI人才战略的优势在于,庞大的产业应用场景为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能够迅速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
为应对当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全球AI企业纷纷调整人才战略。一方面,企业开始注重“场景化人才培养”,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培养具备行业知识与AI技术的复合型专家。例如,商汤与沙特阿拉伯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具备本地化适配能力的AI人才,为智能汽车、数字空间等场景提供人才支持。
实践与启示:商汤“1 + X”战略与“Re - CoFound”创业重塑的协同价值
在全球AI人才战略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商汤科技作为中国AI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其“1 + X”战略转型与“Re - CoFound”创业重塑的实践,不仅为自身人才生态构建提供了支撑,也为全球AI企业人才战略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从汤晓鸥时期的“人才奠基”,到如今的“生态化人才运营”,商汤的人才战略始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实现人才与企业、产业的协同发展。
商汤“1 + X”战略于2024年正式启动,其核心逻辑是“聚焦核心、赋能生态”——“1”代表商汤核心业务(打造行业领先的AI云,实现大装置、基础模型和AI应用的无缝集成。在CV领域,打造通用视觉模型、深耕各个应用场景。),“X”代表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的CEO,并对业务发展负责,拥有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通道)。在人才战略层面,“1 + X”模式实现了“核心人才聚焦 + 生态人才共享”的双重目标。
对于核心业务,商汤通过股权激励、项目分红、职业发展通道优化等方式,留住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2025年上半年,商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达1.53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2%。
2025年,商汤在“1 + X”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Re - CoFound”(二次联合创业)理念,标志着其人才战略从“体系构建”进入“价值共生”新阶段。“Re - CoFound”的核心是重塑组织架构和激励模式,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使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联合创业者”。在组织架构方面,商汤重塑核心管理团队,五位执行董事分别来自研发、产品、业务、财务、投资并购等领域,毕业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MIT、耶鲁大学等顶尖高校,形成了“专业化 + 多元化”的人才梯队。在人才激励方面,“Re - CoFound”模式打破传统层级制,赋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空间。
从行业对比来看,商汤“1 + X”战略架构与“Re - CoFound”组织模式的创新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AI企业“要么内部培育、要么外部挖角”的单一人才战略,构建了“核心聚焦、生态共享、全员创业”的多元人才生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全球AI人才战略40年变革:中国AI巨头商汤科技,如何从重视人才到实现发展突破?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