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保房,风险重重
2025-11-27 22:31:37 来源:北京商报
断供保房正成为部分购房者摆脱债务困境的“救命稻草”。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一批早年在房价高位买房的人,因无力偿还房贷而濒临断供。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各类法务团队以“债务优化”“法律干预”“资产保全”为名,盯上了这一困境群体。这些服务宣称能通过延缓司法拍卖程序、对接“配资回购”、搭建“第三方代持”等方式,实现“保房”。然而,看似“两全”的背后,却藏着多重风险,购房者不仅面临征信受损、失信惩戒,更可能因协议无效、机构违约失去房产。在这场“保房”操作中,购房者实则陷入一场风险未知的豪赌,主动与银行协商、通过正规渠道处置资产,才是实现债务软着陆的正确方法。
“帮业主保房”生意兴起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帮业主保房”的新兴服务开始出现。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除债务重组、停息挂账外,不少法务团队开始推销断供保房业务。
“三年前,我们团队主要帮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推动法拍房流程是核心业务。”从业多年的法务人员张敏(化名)透露。如今,越来越多购房者咨询断供后如何保住住房,这类客户大多在房价高位买房,用积蓄付首付,月供占家庭月收入50%以上,一旦失业、降薪,就会陷入还款困境,甚至面临房产被强制执行的风险。
尤其是近年来各地房价调整,一些房价“深跌”的购房者还会面临“房不抵贷”,即卖房仍无法偿还全部欠款,加上二手房出售时间长等因素,部分购房者难以通过卖房“解套”。因此,“断供保房”成为一些购房者的迫切诉求。
“我们的断供保房服务按欠款金额的1%—5%收取服务费,以190万元房屋欠款为例,服务费用在1.9万—9.5万元之间。”张敏说道。
断供保房的目标客户多是资不抵债、靠“拆东墙补西墙”维持还贷的购房者,他们续贷和拆借成本高,难以承受资金压力,希望通过债务优化、法律援助等方式争取时间和空间。
为评估客户是否有操作空间,法务人员通常会让客户填写“初审表”,表格需详细列出房产法律阶段、负债类型,并提供借款期限、贷款总额等关键信息。此外,还需了解客户其他债务情况,以便评估偿债能力和风险敞口。
不同机构服务模式不同,另一家专注债务优化的团队推出了更系统化的服务套餐。法务人士王浩(化名)介绍,该套餐面向房贷未逾期但还款困难的“负资产”购房者。收费分两部分,先收980元建档费用于审核并制定保房策略,此后每月收1000元服务费,首期需一次性缴纳六个月费用,合计6980元(含建档费),形成长期绑定服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客户都适用同一方案,是否采用“保房”策略,需根据房源和客户财务状况定制。例如,若房产非唯一住房且资产大于负债,可在保房期间出售;若位于核心地段,有优质配套,房产有增值潜力,则倾向自筹资金和解,后续再决定持有或出售。
谈及断供保房生意兴起的原因,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指出,该业务是通过法律手段延缓债务危机,分离抵押房产产权与使用权,是风险转嫁的债务规避手段,缺乏法律保障,可能加剧购房者损失。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提到,断供保房业务核心是拉长催收和司法程序周期,延缓银行资产回收,会提升银行经营风险。若客户阻碍法拍、转移房产控制权,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延长处置周期,加重资金占用成本,可能导致资产回收率过低,给银行造成损失。
“配资回购”操作暗藏风险
在房地产市场调整、部分购房者陷入债务困境背景下,司法拍卖房产逐渐受到关注。断供保房流程涉及司法拍卖关键环节。
据北京商报记者获取的服务方案,断供保房业务流程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延缓周期阶段,购房者无力还款但未逾期时,法务团队提前介入,通过申请财产保全复议等干扰或延缓司法程序推进,并拉长法拍流程,为购房者争取缓冲时间。
当延缓手段难以持续,房屋进入司法拍卖程序后,进入法拍回购阶段。在此阶段,法务团队协助原购房者用他人身份竞拍。一位法务人员透露,法拍房通常以评估价7折左右成交,低于市场售价。竞拍成功后,房屋虽转移至第三方名下,但原购房者仍可居住,实现产权转移、使用权保留。
与此同时,第三阶段债务优化阶段同步进行。法务团队会与银行协商债务重组,争取减免剩余债务,减轻原购房者负担。
“该方案可实现长期甚至永久保房。”王浩强调,房屋法拍成交后,团队将启动“配资回购”机制,提供资金协助客户低价竞拍回房产。
那么,协助第三方低价回购、产权转移但实际控制权不变的情况是否存在?北京商报记者咨询多位银行相关人士,得到否定答案。
“近两年受宏观经济波动、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诉讼案件增加,银行不良资产上升。”一家银行资产保全部门人士表示,“当前断供主力是早年高杠杆‘炒房者’,他们靠租金覆盖月供,现在租金跌、房子难租,杠杆撑不住,就断供,房产最终变为抵债资产公开挂牌竞价,多数法拍房在司法拍卖阶段就被买走。”
他进一步解释:“司法拍卖是公开、透明、强制性执行程序,交易结果需经法院裁定确认,并在不动产登记机构完成产权变更。不存在‘代持’‘回租保留控制权’等灰色操作,即便原购房者与竞买人有协议,银行和法院也不会认可或参与。”
同时,该操作暗藏风险,高政扬指出,第三方竞拍成功后,若违约或擅自转让房产,原购房者居住权可能被剥夺。若未签订权责清晰的回购协议,产权归属与使用权分离易引发产权纠纷,损害原购房者权益。
在王德悦看来,“配资回购”承诺经不起推敲,房价波动大,若法拍价格高于机构资金池上限,机构可能加收费用或违约;极端低价时,机构可能亲自竞拍转卖获利,而非帮用户回购房产。
代价远不止征信受损
乍看之下,断供保房为深陷债务的购房者提供了“软着陆”退路,但实际并非如此,背后有征信污点、失信惩戒乃至房产流失等隐患。
借款人停止偿还房贷,银行系统会记录逾期信息,个人征信报告变黑。法院介入执行,借款人名下银行卡、支付账户可能被冻结;情节严重者,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受高消费限制。
张敏也提到,“断供后客户征信会有逾期记录,短期内影响银行贷款、信用卡申请”。
更需警惕的是,断供保房衍生的灰色产业链正放大购房者潜在损失。王德悦指出,购房者选择断供保房可能面临隐性风险,高额服务费可能白花,机构失联或拖延,房产仍将被法拍;第三方控制房产后可能违约,主张产权或将房产抵押、转卖;购房者与第三方协议难以获法律保障。
高政扬也认为,法拍阶段,若第三方低价竞拍成功后未签订完善回购协议,房产可能被第三方占有或转让,原购房者失去居住权。若债务重组谈判失败,银行仍可追索剩余贷款本金和利息,原购房者负债可能扩大,财务压力加剧。
“陷入还款困境的购房者应主动与银行协商调整还款方案。因不可抗力无法还贷,可申请延期还贷,或协商下调贷款利率、调整还款方式,降低月供压力;也可申请贷款展期,缓解短期还款压力。合理处置资产。若资产负债率过高,可通过正规渠道出售房产,或转让给专业资产处置公司合法资质,避免灰色渠道低价回购引发法律风险。”高政扬说道。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建议,近年来监管多次鼓励银行与借款人协商还款困难问题,因此,面对房贷违约风险,主动与银行沟通协商是合法、有效且可持续解决办法。
对购房者而言,资产负债失衡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出售房产,或委托有资质的资产处置公司合规转让,避免灰色操作;坚持合法、透明、协商原则,才能实现风险可控、权益可保的“软着陆”。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断供保房,风险重重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