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之争:行业破局的契机
2025-09-13 13:26:16 来源:

2025年9月12日消息,在刚结束回应“预制菜”风波的新闻发布会上,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称将起诉罗永浩。近期,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从个人吐槽发展到公开对峙,把预制菜行业的争议推上舆论浪尖。这场风波不仅影响企业口碑,更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知情权的强烈渴望。与其打“口水仗”,不如抓住争议核心,推动行业标准确立和消费透明化。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吐槽西贝,说它“大多是预制菜还卖得贵,太让人反感”,还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他作为公众人物,言论很快引发关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让矛盾升级,既表示起诉罗永浩,又在全国门店公开“罗永浩菜单”(即他当天消费的15道菜品、830元账单),邀消费者监督。之后,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线索,双方你来我往,让消费纠纷成了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争议核心有两点,一是价格是否合理,二是预制菜定义和标注问题。“15道菜830元”贵不贵,取决于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价格超预算;但对高收入或注重品牌体验的消费者,也许符合市场定价。西贝明码标价虽不算“欺诈”,却暴露定价与大众消费期望有差距,加上“预制菜”标签影响,消费者易觉得“性价比不高”。更关键的是预制菜定义模糊。西贝坚称菜品不是预制菜,罗永浩和部分消费者却不这么认为,根源是预制菜行业没统一国家标准。按现有规范,预制菜分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类型,部分餐饮企业把“半成品预制”(如提前腌制、预处理食材)和“成品预制”(加热即食)混为一谈,造成消费者认知偏差。百姓觉得“预制菜”就是“工厂加工、加热就能吃”,企业用预处理食材却不说明,易引发信任危机。这标准不清晰,就是公众人物一次消费吐槽演变成行业风波的原因。对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事件获得知情权和选择权。国家鼓励预制菜产业发展降本增效,但“鼓励”不是“放任”。消费者有权知道吃的是现制菜还是预制菜,有权选择;餐饮企业有义务明确标注,不能利用标准模糊回避告知责任。罗永浩“强制标注”的诉求,是为消费者争取知情权;西贝的“公开菜单”和诉讼应对,若能转化为“透明化经营”动力,或许能成行业典范。可惜,目前双方还在“口水战”,少有人关注“明确预制菜标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核心问题。若这场风波只留下热闹,没推动行业规范进步,就太可惜了。期待这次事件成为预制菜行业破局契机,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统一分类和标注标准,明确餐饮企业告知义务;餐饮企业主动透明化,在菜单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用真诚沟通代替对抗。这样才能化解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担忧,让产业规范透明发展,让消费者选择有依据。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抵制预制菜”,而是“明明白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