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密集发射期 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提速
2025-10-25 10:06:57 来源:中国经营网
随着卫星互联网组网部署进程加快,我国卫星星座迎来了密集发射时期。
先是在10月16日,我国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把GW卫星星座(业内也称作“国网星座”)低轨12组卫星发射至预定轨道;10月17日,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千帆星座”第六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的形式成功发射,刷新了国内商业星座单次发射数量的纪录,其在轨卫星数量也突破了百颗,达到108颗。
作为6G天地一体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我国“十四五”信息化规划的重点任务,它与地面通信、低空经济的融合应用被视作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其中,GW星座和千帆星座均属于我国重点布局的卫星星座,前者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星网”)统筹建设,计划在2034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后者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主导,更注重商业化和国际竞争,其目标是与美国的“星链”争夺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在高频发射之前,相关产业政策率先出台。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印发了《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展,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并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设备进网等许可审批工作。近期,三大运营商也相继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许可。
中投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超过2.8万亿元,其中卫星互联网占比超过四成;中航证券进一步测算,到2030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制造端、地面设备端、服务端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50亿 - 460亿元、267亿元、227亿元。
全环节突破:从技术攻坚到应用落地
近半年来,我国卫星互联网在发射频次、技术突破和场景应用三个维度上,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其中,发射组网的频次最为直观。记者留意到,除了日前GW星座和千帆星座相继发射外,今年9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据悉,该卫星将为我国星座间协同通信提供技术验证。同时,此前8月,我国长征运载火箭还成功发射三组GW卫星星座,加快了其组网部署。
泰伯智库2025年7月发布的数据表明,2025年上半年,我国共进行35次航天发射,其中商业发射14次,占比40%。
同时,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卫星互联网的产业成本曲线和性能边界。在上游制造领域,记者从民营火箭企业银河航天了解到,其卫星制造生产线具备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研制周期缩短了80%。航天科技六院也在年中宣布实现14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复用,推力较传统氢氧发动机提高了40%。
在终端侧,通信运营商走在了前面。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电信在全球率先推出大众智能手机直连卫星双向语音服务,目前其联合华为、小米等7家厂商已推出37款直连卫星手机,累计销量超过2400万台;同时,中国移动联合华为研制的“齐域”基站样机,有望打破存量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障碍。
此外,在应用场景方面,卫星互联网正从专业领域迅速向大众市场渗透。其中,中国电信天通卫星用户超过300万,中国移动北斗短信用户突破49万,在海渔运输、户外探险等领域实现了常态化应用。而车联网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应用更具发展潜力,例如中国电信与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合作推出7款直连卫星车型,预计2025年年底销量将突破10万台。
瑞恒达产业研究经理王清霖认为,随着组网加速、技术迭代、应用拓展,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并从“概念”和“试验”阶段迈入“产业化、商业化”阶段。随着生态链条的完善,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商业化竞争大幕或许已经正式开启。
协同发力:政策先行驱动地方投建
在卫星互联网加速推进的背后,政策的先行引导,带动了地方投建的协同合作,形成了“政策引领、地方发力、资本跟进”的发展格局。
政策顶层设计不断向落地细则深化,成为卫星互联网这五年来发展的最大推动力。记者发现,自2020年卫星互联网正式被纳入国家“新基建”战略范畴以来,“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天地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同时,《“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卫星与地面通信融合的技术路径。
进入2025年以来,我国明显加快了完善卫星通信产业的准入与资源管理机制。今年8月,工信部《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设定了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超过1000万的目标;进入10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场景验证,配合此前发布的业务准入优化政策,构建起“准入 - 试验 - 应用”的政策闭环,体现了监管与发展并重的思路。
伴随政策的引导,地方成为卫星互联网产业落地的关键载体。今年以来,海南、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出台政策,加快产业建设。其中,海南以发射与制造为核心打造产业高地,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卫星超级工厂建设进入冲刺阶段,这个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卫星工厂计划明年6月投产,实现卫星“出厂即发射”。同步推进的还有火箭大部段制造中心等配套项目,目前已聚集航天类企业近千家,依托商业航天发射场形成“星箭场一体化”生态。
广东、北京则重点关注产业链高端环节。根据《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 - 2028年)》,将重点布局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等七大卫星应用场景,推动通宇通讯、海格通信等企业扩大生产。其中通宇通讯已获得头部星座企业订单,预计未来三年新增20亿 - 30亿元订单;海格通信加快卫星芯片研发,2026年量产产品将适配手机与汽车直连场景。
据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的商业航天目前已涵盖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
上海与其他内陆城市形成互补布局。其中,如上海垣信今年将开启50亿 - 60亿元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超过400亿元,其千帆星座计划2026年年底发射达到648颗规模。
挑战待解:成本、技术与商业模式
尽管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星辰大海”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业内认为,与全球卫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仍面临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关键技术壁垒、商业模式落地等多重挑战。
通信产业分析师周桂军认为,全球任何巨型星座的建设都是一项高投入工程,需要数以万计的卫星、高频次的火箭发射以及大规模的地面站建设。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目前国内单颗卫星的制造成本仍然较高,因此,需要在批量化、自动化生产方面进行深度优化。
同时,虽然目前我国运载发射成本有所降低,但周桂军认为,可复用火箭技术的成熟度和常态化运营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每年数百乃至上千颗卫星的发射需求。
在关键技术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当前卫星互联网面临高时延、高误码环境、多普勒频移、波束/卫星切换频繁、天线面积受限、星上载荷与能耗制约、高中低轨/NTN星地协同等挑战。
在邬贺铨看来,AI能够有效解决卫星通信面临的技术发展生态问题,优化星间组网和地面网络对NTN星地融合的适应性;同时,卫星也能为AI提供支持,如星上计算可解决跨洋数据交换的实时性问题,还能在无地面网络信号时提供应急AI通道。
此外,虽然手机直连卫星、航空互联网等应用前景广阔,但基础设施的布局只是开端,最终实现商业闭环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国内的GW星座和“千帆星座”仍处于组网未完成、尚未开展大规模商业化的起步阶段。
因此,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仍需挖掘更多消费级的应用场景,通过应用驱动,形成持续的客户和营收,才能建立卫星互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此外,王清霖表示,目前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全球厂商都在争夺市场,价格战、频谱与轨位争夺、服务差异化将在未来不可避免。国内厂商应该更多地思考,未来如何在保证数据合规的前提下,拓展全球市场份额。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原标题:进入密集发射期 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提速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