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增资讯 > “AI+制造业”有何机遇和挑战 汽车产业这么看

“AI+制造业”有何机遇和挑战 汽车产业这么看

2025-10-25 14:46:14 来源:第一财经

“AI+制造业”有何机遇和挑战 汽车产业这么看

人工智能(AI)已深度渗透进汽车制造的全流程,从工艺设计到生产运营均有其身影。然而在现阶段,AI应用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模型缺乏“泛化”能力等。

AI主要应用于质量检测、数据收集以及辅助办公等方面。

10月24日,第十一届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创新论坛在广州举办。会上,多位汽车行业代表展示了AI技术在生产现场的实际应用案例。

当前,AI在汽车制造环节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与视觉相关的质量检测、各生产流程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对办公、物流等部门的支持。

重庆长安汽车副总工程师常永生在分享中提到,其所在企业对AI的应用重点在视觉领域,例如质量检测、精确测量和机器人引导。接下来,企业计划探索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工艺设计自动生成、跨域质量问题根源挖掘,以及基于历史记录和设备技术文档的故障智能诊断。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工艺总监卢礼兵表示,他们从两个维度应用AI。一是信息化数据维度,通过各类系统收集和处理数据;二是技术感知维度,借助视觉、力感知、噪音分析等手段,结合AI工具,构建单专业线条的应用架构,进而形成完整的技术AI应用体系。

小鹏汽车制造工艺规划专家李刚称,团队正聚焦三个方向:一是在工厂内大量部署AI视觉识别与检测系统;二是利用大模型学习企业内部海量技术文档,构建企业知识库,实现AI辅助办公;三是生产协同与物流调度,这是当前优先发展的方向。未来,他们期望推动AI模型的泛化,降低使用门槛,促进不同场景下AI应用的融合与闭环控制。

谈及大模型对产业AI应用的影响,华为制造与大企业军团车辆装备解决方案总监邱真认为,最大的变化是AI的“普惠化”。他们为一线产线工人提供了“问道”助手,日活超3000人,助力工人解决故障和处理质量问题。在质检方面,正从“一个场景一个模型”向“万物检测一个大模型”转变,甚至尝试零样本学习,以降低AI应用门槛。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夏纬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AI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但产品生产领域的数据需要企业自行挖掘并训练模型。企业需关注投入产出,寻找真正实用的模型。部分模型理论上在预测故障等方面有一定准确率,但实际操作中可能无法达到。总体而言,目前实际生产中尚未实现AI模型的大规模应用,“还需几年时间”。

汽车生产强化AI应用存在几大瓶颈。

在当今汽车工业实践中,AI已超越概念阶段,深度融入从工艺设计到生产运营的全链条,通过优化生产逻辑和决策,推动制造业向高效、智能的“新工业”模式发展。但对于以汽车为代表的精密制造业来说,AI应用仍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体现在行业“高精度、高集成、高标准”的特性上,各生产环节对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同时各环节工艺对AI应用的需求差异较大,导致AI应用难以实现泛化和成果复用。随着产品和工艺的调整,产线上AI模型的需求更新会增加对应领域的研发投入。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当前汽车产业生产端的AI应用多为点对点模式,即单个AI工具通常只满足特定环境或特定工艺环节的需求。要使这些点对点的AI工具融合并泛化为适用于多场景多环节的大模型,仍需进一步探索。在此过程中,企业还会面临数据收集不充分、复合型人才短缺、适应AI应用推广的组织分工不明确等挑战。

李刚在分享中指出,汽车产业打通AI“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于模型的“泛化”问题。目前开发的模型针对性过强,换个场景就难以适用。推动模型泛化需要系统级建设,但目前往往由制造企业的一个部门甚至某个组织来推进,难度较大。

卢礼兵也表示,瓶颈在于从技术到应用存在诸多环节,包括商务流程以及不同企业间的场景差异和标准要求,导致成果难以复制。

人才能力和组织分工也是AI推广应用的难点。卢礼兵称,懂算法的IT人才和懂工艺的业务专家之间存在理解障碍。邱真认为,当前很多企业成立了综合性组织,但公司的AI架构演进路径、业务与IT的协作机制等职责定位尚未明确,这是从点到面发展的基础。常永生提出,AI应用需要像汽车工业发展一样经历标准化和分工的过程。行业需要清晰的分工和协同机制,避免企业在个性化方面重复投入,才能实现从点到面的跨越。

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并提高数据可信度,也是推进汽车生产AI应用的重要任务。邱真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数据准备和治理等要素需融入AI应用。该领域正不断完善,发展迅速。

制造业企业加大AI研发的驱动力。

在汽车制造领域,AI应用对降本增效的作用已显现。论坛期间,达索系统大中华区工业装备行业高级总监司现锋分享称,降本增效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环节。AI在文字、图像处理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工业工艺机理层面的改进,必须回归第一性原理。不能只追求效率提升,还需完善工艺机理,才能真正提高产品质量和长期可靠性。

尽管AI工具常与降本增效相关联,但对于制造业而言,AI助力生产端实现降本增效的前提是企业需在数字化技术和AI模型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甚至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不同制造业门类对AI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

夏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不同行业对AI应用的需求程度不同。例如,汽车制造领域车型更换会影响产线使用,其对AI的需求可能不如钢铁等产线数十年不变的行业大。

关于促使企业主动投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软性指标,理想汽车制造工程集成管理总监刘青磊认为,主要从三个维度判断:一是对QCD(质量、成本、交付)核心指标的贡献度;二是是否为未来的“门槛技术”,即便当前QCD不高也需布局;三是是否为“首发技术”,若行业已有成熟的数字化技术,也会关注能否通过生态合作直接应用。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栋分享称,绿色数智化是制造业跨界升维的核心动力。融合绿色技术与数字智能,打破产业链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创新,助力企业突破传统生产边界,拓展智能制造、跨界协同等新场景,实现效率、环保与价值的跨界提升。

国务院8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的应用。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推广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法,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增强工业系统的智能感知和决策执行能力。

目前,多个省份密集发布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文件,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成为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切入点。10月下旬,制造业大省广东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聚焦汽车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同时依托核心软件攻关、先进装备攻关、工业互联网赋能等专项,培育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

邱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制造业对AI的应用与其他产业有显著不同,适配工业化场景的AI模型并非能立即推出,门槛较高,且需要一定门槛才会被采用。大模型与小模型并非替代关系,未来二者将相互融合。部分场景适合大模型处理,部分个别场景则需结合传统方式以实现更好效果。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AI+制造业”有何机遇和挑战 汽车产业这么看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理想汽车有限公司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维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雅化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翔港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映翰通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澳弘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 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罗博特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智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门企业

淮南交控淮桐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广州盛汉家具有限公司 武汉汽轮发电机厂 山东八五空间艺术投资有限公司 宁夏曜阳置业有限公司 民荣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海南琛亚实业有限公司 天津久诚意鑫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 四川炜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丹阳市云阳镇胡俊华钢材经营部 常州荣联新能源有限公司 瑞丽市畹边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梵高科(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泸州纳溪百盛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昆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无锡汇新众达科技合伙企业(有限... 隆达铝业(顺平)有限公司 大亚木业(茂名)有限公司 福建中天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杰之阳贸易有限公司 上海同和置业有限公司 湖北暄恒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瑞丽市大通物流有限公司 兰州新区工投中小企业产业园有限... 华控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义乌市水利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杭州嘉富泽辰投资管理合伙企业(... 安徽饮马湖互联网创业城投资有限... 陕西一简一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快速导航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400-900-6808
  • E-mail:service@zyyx.cn
  • 客服微信:xinchacha2024
  • 7*24小时人工服务

数据来源

  •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 中国裁判文书网
  •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商标局
  • 版权局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协议
  • 信用通线上协议
  • 加密保线上协议

信查查官方微信

电话

400-900-6808

客服

小程序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