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浦东的蒙玺投资会议室里阳光满溢。公司创始人李骧坐在《中国证券报》记者对面,谈到关键之处,他会下意识地用指尖轻叩桌面,好似在敲击一个看不见的数学模型。正式访谈前,当被问到为何不爱旅游拍照,却偏爱参观博物馆时,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坚定地说:“我更钟情于有规律的事物。在大自然里,我更愿意做一名观察者。”
这种“观察者”的自我认知,精准地诠释了李骧本人以及他所创立的蒙玺投资。在中国量化行业迅猛发展、声名远扬的时期,这位有着理工背景的“民间派”创始人,始终执着于探寻金融市场深处的客观规律,而非追求舞台中央的耀眼光芒。在公司即将迎来成立十周年之际,李骧全面复盘了蒙玺投资的“观察”之道——这是以技术为信仰、以稳健为生命线,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稳步前行的生存发展哲学。过去十几年,李骧凭借“规律探索者”的纯粹、对公司发展路径的坚定以及“技术高配”的长远眼光,构建了蒙玺的投资哲学和发展韧性。他多年来积极投身社会价值创造,也体现了一位量化老将的行业使命。
蒙玺投资的李骧,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学士、美国布朗大学理论化学硕士。他是蒙玺投资的创始人兼总经理,拥有17年量化投研经验。同时,他还担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数理金融学会名誉理事、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理事等职务。规律“拟合者”:从理论化学到“无尽谜题”
李骧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次主动的“转向”。从中国科大本科到布朗大学理论化学硕士,他原本应沿着读博之路踏入学术殿堂,却因对交易的浓厚兴趣毅然回国。“我属于量化领域的‘民间派’,”他坦言,“没有海外机构的光环,也并非出身公募或银行体系,纯粹是兴趣使然。”
理论化学的训练,是运用Fortran语言建模,推导计算化学反应。这种通过编程“拟合”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与量化投资的底层逻辑相通,但李骧认为,专业背景并非关键,核心驱动力在于思维和心性。在他的引领下,蒙玺投资将技术驱动奉为核心准则,致力于在低延迟交易和AI赋能等前沿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量化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他直言,“我们很早之前就自主搭建了行业领先的低延迟交易系统,如今实现了小微秒级的延迟,并每年投入千万级的资金用于IT建设,以确保技术持续领先。”
“这个行业,首先要有数理统计能力,”他表示,“但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对客观规律本身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点极为重要。”他坦言自己不喜欢人际应酬,更享受与客观规律打交道:“我始终坚信,这个世界遵循着某些客观规律。”
这种对规律的敬畏,体现为他大力推崇的“成长性思维”。他把自己视为一个可不断优化的“模型”:“如果以前的做法结果不佳,那我就进行调整。我个人的感受并不重要,把事情做好才是关键。”这种思维也贯穿于公司的技术迭代过程中。蒙玺投资早在2019年就率先运用AI辅助投研,并于2025年初成立AI Lab,整合平台资源,持续推进端到端建模与深度学习。“AI正在深度赋能我们的投研体系,从因子挖掘到组合优化,从交易执行到风险控制,已全面融入投资流程。”李骧补充道。
他将量化投资比作一个“永远解不完的谜题”。“我们会不断接近谜底,但永远无法完全掌握。这就如同做科研,是在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但你永远不能说完全洞悉了市场的所有规律。”说到这里,他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非常有趣。”
这种“有趣”的背后,是常态化的挫折。他毫不掩饰地说,“如果你对此不感兴趣,量化行业真的很煎熬,因为你面对的更多是挫折。”而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解开谜题、突破挑战、接近真理时的纯粹快感。定力“守护者”:风控教训与共情治理
在2023年末至2024年初的量化行业低谷期,蒙玺投资经历了一场关于“定力”的严峻考验。回忆那段时光,李骧表情变得严肃,语速却依旧平稳。
当时,蒙玺投资的选股策略超额收益稳定但不够突出,而同行通过加大市值风格暴露,在小盘股行情中获得了更高的超额收益。在外部对比压力的推动下,蒙玺投资“略微放宽了风控”。“结果是,行情好的时候没赶上,只捞到了‘一点小尾巴’,行情差的时候却全程都在承受。”他坦诚地剖析,“如果我们当时不放开部分策略的风控限制,回撤会很小。这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
这次“受挫”让李骧更加坚信:一家量化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战略定力。“一旦你改变了自己的基本原则,大概率会出问题。”他坚定地说,“我们的发展定力很简单,就是稳字当先,获取全频段上纯粹的阿尔法收益。”围绕这一目标,蒙玺投资构建了多元化的策略矩阵,采用多因子选股模型,并从全球200多个数据源构建因子库,持续深入挖掘另类数据。“我们通过分析卫星图像、社交媒体、网络流量等另类数据,能够发现传统财务数据无法捕捉的投资机会,这在我们的低波动产品中已成为阿尔法收益的重要来源。”
这种定力,直接体现在他对规模的克制态度上。他提出了一个在资管行业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客户的资产是负债。”他进一步解释:“你募集到资金,就必须给客户一份满意的答卷。如果你交不出来,这就是负债。这些资金最终都会离你而去,你不仅损失了收入,更失去了客户的信任。”因此,在业绩未达到他认定的“第一梯队有竞争力”的标准之前,他坚决不扩大规模。公司遵循“策略储备先于资管规模;人才储备先于策略储备”的原则,在近150亿元的资管规模中,短周期策略约80亿元,阿尔法选股类策略约30亿元,形成了覆盖主流指数的全频段布局。“我们的目标是从专注单一风格,迈向全频段阿尔法优势,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收益来源。”
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让蒙玺投资在近十年里,实现了每年年底人员总量和管理规模都高于年初的稳健增长。支撑这份定力的,是李骧在人才和技术上的“前瞻性布局”。
“我们管理规模才20多亿元的时候,团队就有四十多人;规模达到50亿元时,就有了六七十人。”他解释道,“我们认为,对于量化机构,技术至关重要。技术储备需要以人才为基础。”他描绘了蒙玺投资的发展逻辑链条:以超前的人才储备、技术储备、策略储备,推动优异的投资业绩和规模增长。“绝不能等规模扩大了再组建团队,那时就来不及了。”
在内部治理方面,这位自称“不擅长与人交往”的理工男,却展现出“共情能力”。他认为,公司核心管理层必须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我自己也从事过投研工作,我很清楚自己的需求”。
为此,蒙玺投资设计了一套极具吸引力的激励体系。例如,公司投研团队实行“提成制”,让核心投研员工能按比例提取收益,上不封顶;“合伙人制度”则直接对贡献突出的员工进行股权奖励。“一定要为每一位同事打通晋升通道,”李骧说,“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眼就能看到头。”他相信,“良好的机制能够激发人的善意”,让员工乐于协作,共同推动业务发展。价值“追随者”:正心正念与社会责任
在本次访谈接近尾声时,话题从冰冷的数字和模型,转向了温暖的社会价值。李骧的神情明显放松下来,语气中多了一份使命感。
“我们这个行业诞生了DeepSeek,”他主动提及了量化行业的榜样——幻方投资,语气中充满敬意,“DeepSeek已经为我们这个行业树立了榜样,那么我们沿着这个方向,承担更多的社会价值,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他不仅这样说,也早早付诸行动。近年来,蒙玺投资的社会价值实践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纯粹的科研捐赠。李骧身兼上海市浦东新区数理金融学会名誉理事、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理事等职务,多年来不仅在科研领域持续进行个人捐赠,还积极带动同行参与。“我在业内有一些关系很好的中科大校友和同行老友,可能我跟另一家头部量化创始人说‘资金还不够,你做些捐赠’,他第二天就会打款。”李骧坦言,多年来他一直希望通过平台化运作,让外界看到“整个量化行业都在社会公益和社会价值方面不断努力”,而非个别机构的单打独斗。
另一方面,是李骧对前沿硬科技的天使投资,比如能源与物理学的新兴交叉领域等。“可能短期内无法实现太多经济价值,但我们愿意在早期参与其中,即便亏损也在所不惜。”在他看来,随着企业发展获得收益,有责任推动一些可能定义人类未来的新技术落地。
谈及行业个别机构因小问题引发的风波,李骧微微皱眉,言辞诚恳而慎重:“这对我们整个行业肯定是负面影响。”他认为,量化机构应秉持“正心正念”,行为方式要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不能损害或透支外界对这个行业的信任”。
展望未来十年,李骧的愿景清晰而坚定:蒙玺投资首先要努力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出色的头部量化机构之一。“我不希望它是规模最大的,但要是处于第一梯队的优秀机构。”更进一步,他期待蒙玺投资未来能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机构”。
这位市场的“观察者”、规律的“拟合者”,正以他独特的节奏,在这场探寻真理的无尽征程中,稳健地迈向新的阶段。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蒙玺投资李骧:量化“观测者”的求索与担当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