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十五五”,科技驱动未来
2025-10-27 15:03:12 来源:时代周报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跃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安全保障更加稳固。
在科技发展方面,全会指出要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此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契机,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持续催生新质生产力。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呈现加速演进的态势。
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汹涌澎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重塑全球创新格局。
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在某些关键领域面临的技术封锁和遏制,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无法通过索要、购买或乞讨获得的。
在这样的关键节点,过去依靠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必须将发展的根基稳固地建立在自主创新之上。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理念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精准回应。
它不仅仅是对技术短板的简单弥补,更强调在前沿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和引领性突破。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更要勇于探索科技的无人区,在未来的基础科学和颠覆性技术领域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努力从全球科技的跟跑者、并跑者转变为若干领域的领跑者,真正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能的国家创新体系。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企业则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只有统筹好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
为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和经费使用权,完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同时,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自立自强的最终目标是引领和创造“新质生产力”。
在人工智能领域,不仅要突破关键算法和算力瓶颈,更要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各行业智能化升级。
在芯片领域,要在全产业链上持续发力,从材料、设备到设计、制造,筑牢数字经济的基础。
在航空航天领域,要继续推进深空探测、北斗应用等重大工程,拓展人类认知和活动的新领域。
在生物医药领域,要聚焦新药研发、高端医疗装备,用科技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依靠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更高附加值、更强竞争力的方向演进。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科技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不断深耕基础研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坚持突破技术壁垒,就能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支撑。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原标题:启程“十五五”,科技驱动未来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