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舞动”中原 激活文旅融合新动力
2025-10-29 10:20: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我国文旅产业在深度复苏进程中加快迭代升级,“国潮”消费不再局限于特定圈层,逐渐走向大众,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其中,汉服热潮格外引人注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汉服消费者规模已突破千万,市场规模达到150亿元。“汉服 + 文旅”的融合模式,正成为文化遗产活态化利用与民众增收的重要契合点。
在这股席卷全国的浪潮中,河南凭借“三门峡 - 洛阳 - 郑州 - 开封 - 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深厚的文明底蕴,以汉服为纽带,将仰韶文化、二里头遗址、殷墟甲骨等千年文脉串联起来,实现了“文化体验 - 产业延伸 - 民生改善”的良性闭环,为全国文旅融合提供了既有历史深度又具实践温度的范例。
五城联动:让文化遗产“走”到地上
2022年12月,在洛邑古城,一名仅有3000粉丝的游客拍摄了一条“日常装变汉服”的短视频。视频中,原本穿着普通T恤、牛仔裤的人,转身换上绣有缠枝莲的襦裙,再挽起一个盛唐发髻,背景是青灰瓦檐下的宫灯。这条视频迅速走红,点赞量高达16.8万。
就像一滴水落入热油中,洛阳的“汉服热”瞬间被点燃。社交平台上,“洛阳这两天是捅了神仙窝吗”的话题刷屏,点击量突破千万;“为爱奔赴洛阳”播放量达5.5亿次,“总要去洛阳看看牡丹”播放量为4.3亿次。在洛邑古城、隋唐洛阳城、龙门石窟等大遗址周边,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唐装仕女”手持团扇漫步牡丹园,“侠客”背着剑伫立在应天门前,甚至在地铁上都能碰到“唐僧师徒”。有游客调侃道:“坐公交就我一个穿现代装,谁懂啊。”
实际上,这只是“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汉服热潮的一个小小缩影。早在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就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 - 洛阳 - 郑州 - 开封 - 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2023年9月,河南再次发文强调加强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这股热潮沿着大遗址走廊不断蔓延,在不同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向东来到开封,这座宋代都城将汉服与“宋韵”紧密结合。2023年10月,皇宋大观文化园举办的汉服模特大赛上,选手们束发盘髻、衣袂飘飘,将宋服的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年,半亩园“宋服妆造一条街”汇聚了90家店铺,“住宋居、着宋服、品宋宴”成为游客的标配,就连服务员也身着圆领袍为顾客端茶送水。
往北来到安阳,汉服则融入了“殷商底色”。2024年农历三月三,在魁星阁城墙下,100多位汉服爱好者身着商朝夔龙纹暖色衣、唐代鲜艳宽袍依次展演,短短300余米的县前街很快成为“汉服打卡地”。实习妆造师郭紫琰表示:“我们学习甲骨文纹样、练习商周妆造,游客多得都需要‘增援’了。”
如今,这条“大走廊”星光熠熠。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三门峡五座城市携手联动,以一件件飘逸的汉服,让沉睡地下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在千年文脉中共同书写文旅融合的时代新篇章。
激活潜力:从“看古”到“入古”的沉浸体验
河南的汉服热并非仅仅是“穿件衣服拍照”,而是五座城市紧密围绕大遗址特色,为游客打造真正“入古”的深度体验。这种体验不仅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更激发了文化消费的潜力,为后续产业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洛阳精准把握了年轻人的需求——他们想要的不是单纯地“看古”,而是深度“入古”。于是,大遗址周边的“沉浸式场景”层出不穷:隋唐洛阳城举办“国风穿越节”,利用VR设备还原宫城布局,身着汉服的游客仿佛能穿越千年,走进古代的朝堂;洛邑古城开启夜场,延长亮灯时间,文峰塔下的水榭舞台上,“天女”踏歌而来,《霓裳羽衣曲》与电音节奏交织,彩瓣随鼓点飘落——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手持团扇翩翩起舞,盛唐的月光与现代的霓虹相互碰撞,全网播放量突破亿次。
洛阳老城区文旅局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妆造师,花钿根据脸型选择样式、发髻与服饰朝代相匹配、步摇垂珠数量也有讲究。化妆师小丹说:“我现在带着徒弟做定制妆造,不少回头客还会介绍朋友过来。”
开封则对“沉浸感”进行了深入挖掘,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宋韵”灵魂。清明上河园推出“我在宋朝的一天”活动,提供复原妆造和美景跟拍服务;游客在开封府可以跟随“包拯”断案、在中国翰园碑林能够与“苏轼”互动问答;半亩园民宿复刻了宋徽宗的书房崇光亭,2024年有336位新娘在此举办宋式婚礼,单场带动消费超过2万元。
最西端的三门峡,将汉服玩出了“雅致感”。甘棠书院的周日雅集上,汉服社创办人筝歌带领大家烹茶焚香,围绕琴棋书画诗酒茶开展活动;10余年来,她按照二十四节气研制出24种香品,采用本地菊花、连翘为原料,还带领团队走进幼儿园教授制作香包,让汉服与香文化逐渐融合。“穿汉服不只是为了拍照,更是为了感受季节轮回的美。”筝歌说,现在不少市民身着汉服参加雅集,连孩子都知道“端午配艾草香,中秋搭桂花香”。
串珠成链:富民财丰的双向逻辑
在河南,汉服热早已不是简单地“带火几家店”,而是五座城市各自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各行各业繁荣发展、改善民生的全域景象。
洛阳的产业链最为成熟,形成了“设计 - 生产 - 体验 - 服务 - 衍生”的全链条模式。产业链上游,本地厂家生产汉服面料,绣娘的订单已经排到半年以后;下游,跟拍师狄燕每月接单超过200单;十字街“唐宫夜宴”主题餐厅里,身着圆领袍的服务员为顾客端上“武则天赐宴”套餐,牡丹酥拼成洛阳城的地图。老城区文旅局测算,汉服产业直接带动就业超过3万人;2022年底汉服店仅有18家,到2025年9月已增长至1360家,三年增长了75倍;2023年以来,1252万人次体验汉服,带动消费17.16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下岗工人转型成为妆造师、全职妈妈变身手艺人的民生故事,是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文旅饭”越吃越香的获得感。
洛阳的“全链条模板”并没有让其他城市陷入“复制粘贴”的同质化困境,反而促使它们探索出“各美其美”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开封的产业链紧密围绕“宋文化”,形成了“文化IP + 体验消费”的特色模式。半亩园“宋服妆造一条街”带动2186人就业,其中80%是本地居民;2024年全市旅游接待量达到1.05亿人次,综合收入779.6亿元,以汉服为代表的文化体验消费占比较高。“绫锦阁”店主张文丽从成都学习古法技艺归来后,小店成为“爆款”,还计划拓展更多宋式体验项目,推动产业链不断延伸。
郑州的产业链充满“年轻活力”,主打“潮流化 + 大众化”。星河里街区的汉服店、小吃店、文创店相互联动,形成“一站式消费”场景;电商平台上,郑州商家推出晋制、唐制、宋制等各种款式的汉服,还改良出“日常中国风”服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023年“汉服出行日”活动后,更多年轻人投身汉服行业,从设计、租赁到妆造、跟拍,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链条。这种年轻化的产业生态,让郑州成为河南汉服走向全国的“输出港”,不少外地商家前来郑州采购汉服、学习运营模式。
三门峡的产业链虽然规模较小,但精致独特。筝歌的汉服社带动了香品研发、手工制作、公益培训等业态的发展,香事小组成员到各地进行展演,本地的菊花、连翘等物产成为香品的原料,既传承了文化,又促进了地方特产的销售,形成了“小而美”的产业生态。
精织长红:从短期热到长期兴的保障
热度容易兴起,但要保持长久却并非易事。河南五座城市都深知这个道理,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让汉服热持续升温,避免“昙花一现”。
洛阳的管理模式最具代表性。老城区文旅局联合景区,对跟拍摄影师进行统一登记、培训、编号、发证,明确规定“拍一套多少钱、多少张照片、修图几次”,还设立了“先试拍、后付费”“不满意、先赔付”的机制。狄燕说:“规范之后恶性竞争减少了,游客满意,我们也安心。”针对汉服租赁推出标准合同文本,网格员现场协调游客投诉,红黑名单制度让商家更加遵守规矩。为了方便游客,延长了公交运营时间,开放事业单位停车场,新增2000多个车位,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表示:“文旅产业不是靠流量堆砌出的‘短红’,而是靠细节积累出的‘长红’。”
为了全面提升文旅消费环境,开封市系统性地构建了从服务标准到权益保障的全链条机制:一方面,出台《宋式服饰体验服务规范》,细化妆造复原、服装洁净以及价格公示等要求,并在清明上河园实行15分钟投诉响应机制,2024年投诉满意度达到98.5%;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放心消费险”,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配套建立快速维权处置机制,切实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和消费信心。
安阳市在县前街实行“统一运营 + 商户自治”的模式,古城公司帮助汉服馆进行规划布局,还培训商户“从客户需求出发”——天气炎热时,店家会主动为游客送上扇子、遮阳伞,确保妆造完好。安阳古城公司负责运营的副总经理李娜说:“我们既要维护游客的权益,也要帮助商户发展,现在连外地游客都专门来县前街打卡。”
文脉新钥: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如今,再次漫步河南大遗址走廊,会发现汉服已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五座城市共同的“文明钥匙”——它用服饰串联起仰韶、二里头、商城、宋都、殷墟的历史,让大遗址从“冰冷的土坑”变成“可触摸的活课堂”,更让文旅产业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洛阳二里头遗址,身着汉服的孩子跟随讲解员观赏“绿松石龙形器”,聆听“最早中国”的故事;在开封宋都遗址,游客身着宋服阅读《东京梦华录》,感受市井的繁华;在安阳殷墟,游客身着商代服饰体验甲骨文篆刻,触摸文字的起源;在郑州商都遗址,汉服爱好者巡游其中,讲述青铜文明的故事;在三门峡仰韶村遗址,雅集上的汉服与彩陶纹样相互呼应,让史前文明有了现代表达。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河南全省接待游客8136.3万人次,旅游收入539.1亿元,其中汉服体验、文化研学成为最热门的消费项目之一。
这种“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经济强起来、百姓富起来”的良性循环,正是河南规划大遗址走廊的初衷。暮色降临,洛阳洛邑古城、开封清明上河园、安阳县前街、郑州二七广场、三门峡甘棠苑的宫灯依次亮起。身着汉服的游客手持手机拍摄遗址、古街、雅集;镜头里,千年的瓦檐、青铜的纹路、宋瓷的光泽与年轻的笑脸相互交织——这既是河南大遗址走廊里最生动的“古今对话”,更是全国文旅融合浪潮中,以文化力量激活产业、惠及民生的鲜活例证。随着各地不断探索“文化 +”的多元发展路径,汉服热必将从“流量热点”转变为“长效动能”,为我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和民生关怀。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原标题:聚焦“空地一体” 广州移动智慧方案亮相广州林业园林“低空+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会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