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2025-10-29 10:30:06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表明,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用户数量达到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数量就增加了2.66亿人。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眼中,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这是数字技术发展步入新阶段的显著标志,反映出两个关键走向:智能化将实现重大跨越,普惠化将不断深入、落到实处。
从智能化层面来讲,我国人工智能将从“能够使用”迈向“好用”。人工智能技术已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构建起了能够稳定支撑亿级用户、精准回应多样化需求的成熟服务体系。这背后,是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成熟,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拥有了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坚实根基,将加速向“深度实用”阶段推进。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涵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产业链覆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等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探索实践日益深入。截至今年8月,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实践。
从普惠化角度而言,我国人工智能将从“试用”转变为“常用”。就像当年互联网打破了连接障碍一样,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拆除技术应用的壁垒。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县域乡村,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能通过简单交互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高效。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红利将从“少数人独享”转变为“多数人共享”,成为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新力量。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介绍,《报告》基于“用户普及—产业发展—典型应用—发展环境”总体框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用户使用状况、产业应用情况、政策制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报告》呈现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用户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要求持续提高,在各类实际应用场景中更看重其对复杂任务的处理效果,这显著提升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能力,促使模型参数规模不断扩大、架构设计持续优化。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处理多模态数据时的理解、生成和跨模态协调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国产模型不仅在语义响应、动态质量、画面美学等方面的生成效果有所改进,还能理解用户提供的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参考信息,从而增强模型对作者创意的理解能力。
“轻量模型成为发展趋势之一,相关企业在不断提升主力模型性能的同时,也积极推出轻量模型,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国内厂商还是海外厂商,都积极发布轻量模型,为用户提供低成本、易部署的解决方案。”张晓表示。
从用户应用场景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创作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其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用户最为广泛,占比达80.9%;用来生成或处理文本的用户比例为36%;用来生成图片、视频的用户比例为33%。
张晓向记者透露,下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在五个方面取得新成果:一是模型集成将塑造人工智能新形态,二是开源社区为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三是具身智能给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四是智能体拓展人工智能能力新边界,五是完善治理让人工智能迈上新台阶。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