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精准围猎 警惕“银发经济”幌子下的坑老陷阱
2025-10-30 09:45: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费发放的鸡蛋、价格低廉的旅行团、热情亲切的“干儿女”,还有直播间里关怀备至的主播……这些看似充满温情的画面背后,或许正悄然编织着一张专门针对老年消费群体的精准“猎网”。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快,银发经济已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关键动力。然而,花样翻新的营销手段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对新兴商业模式的陌生以及情感上的空虚,使本应安享晚年的生活,逐渐陷入危机四伏的“坑老”陷阱。
套路翻新:“洗脑”营销层层设陷
“我妈平时特别节俭,可一进直播间,买那些来源不明的保健品眼睛都不眨!”上海市民吴先生向记者诉苦,“从年初到九月,仅线上有记录的消费就高达26万元,线下花了多少都不清楚。”
吴先生发现母亲陷入私域直播间骗局,是从20袋海参开始的。“她在一个叫‘航天梦’的微信直播间下单,对方称一袋440元,且必须20袋起购,一下子就花了8800元。”但吴先生向同厂家电商店主打听后得知,该产品只是换了包装,市场售价每袋仅35元——直播间价格几乎是市场价格的13倍。
记者随后探访了上海一家“航天梦”线下提货店,刚进门就被墙上的标语吸引:蓝底白字的“支持中国航天事业”“航天标准”“太空好物”贴满墙壁,还有不同时段直播的二维码,然而货架上大多是不知名的“杂牌货”。
“开店两年多积累了3000多个老年客户,卖一单能拿25%的提成,生意好的时候月入十几万!”上海一家“心智青”门店店员向记者透露。和“航天梦”一样,该店也采用“线上下单、线下提货”的模式,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扎根多年。类似套路的门店并非只在上海有,记者在地图软件上搜索“心智青”和“航天梦”,发现它们在全国多地都有分店,形成了规模化布局。
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一边是银发经济蕴含的巨大潜力,一边是“养老钱”变成“被骗钱”的残酷现实。今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老年消费陷阱、私域引流营销成为上半年的投诉热点。
“‘银发经济’在健康保健、金融投资、旅游消费等领域,正面临被异化为‘坑老经济’的风险。”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AI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主任申琦告诉记者,私域直播“围猎”老年人是当下最需警惕的“坑老”新形式。
她剖析了这类套路:先通过免费赠送鸡蛋、米面油筛选容易上当的人群,再把老人拉进私域直播间,主播按照写好的剧本,用“洗脑”话术与老人每日互动,普通食品被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这类陷阱越来越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营销手段精准、协议设计复杂等新特点。”
现实困境:认知、情感与维权三重挑战
从价格高昂的保健品,到私域直播间里“量身定制”的养生方案,针对老年人的营销骗局不断变换形式。记者梳理案例并结合专家分析发现,“坑老”现象持续扩散,反映出老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维权三个方面面临的实际难题。
困境一:面对“科学包装”辨别难。“老年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数字素养,难以识破骗局,容易被‘科学’的表象迷惑。”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晁晓燕指出,直播间“傍名牌”、用模糊话语误导消费者,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申琦表示,部分不法商家还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恐吓营销,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提供“免费体检”等方式,凭空制造或夸大健康风险,然后推销没有实际效果的“专利产品”。
老人陷入骗局后,往往“当局者迷”。例如张女士的母亲曾以9800元的高价购买了一款远红外磁电脉冲治疗仪,而同类产品在线上平台仅售一千多元。“我去找商家,商家很痛快地同意退款,但我母亲坚决不同意,还认定其他品牌是‘冒牌货’,只相信这一家。”张女士无奈地说。
困境二:深陷情感营销抗拒难。“许多老人面临亲情关怀缺失和情感孤独,不法商家抓住这一弱点,发起情感营销攻势。”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杨柏涛指出,销售人员通过日常问候、耐心陪伴等方式,与老人建立起超越买卖关系的情感依赖。
还有商家利用老年人“不愿亏欠他人”的心理。吴先生的母亲和家附近理发店的理发师阿杰熟悉起来,日常关怀本是情感寄托,却被阿杰变成了营销手段——他以“没钱我先垫付”制造人情债,让老人被动陷入每月转账的循环。
“商家的温情攻势极大地削弱了老人的警惕性和判断力,让他们在情感满足中难以拒绝不合理的经济要求,甚至为了维持关系不断投入。”杨柏涛说。
困境三:消费记录残缺维权难。“在私域直播等新业态中,不法商家采用即时语音沟通和无法回放的直播模式,整个销售过程很难保留记录。”申琦指出。
记者调查发现,私域直播间不仅设置了只有老人才能参与的“门槛”,还通过“阅后即焚”的方式营造“信息茧房”,观看直播需要扫描特定二维码,直播结束后视频立即消失且无法回看。部分线下销售保健品的门店,老人购买商品后只拿到手写收据,没有可退换货的正规凭证,给后续维权增加了难度。
筑牢防线:制度、平台与温情缺一不可
《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预计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
然而,当前消费市场频繁出现的“坑老”现象,不仅让老年人的“钱袋子”面临风险,更背离了银发经济服务老年群体的初衷。如何让银发经济回归关爱老年人的初心呢?
受访专家建议,首先在制度层面,要加快完善针对银发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为私域直播、线上营销等新业态划定明确的“红线”,避免新业态成为监管空白地带。
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银发产品和服务标准,对保健品实行分级管理,让老年人消费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建议市场监管、金融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对针对老年人的商业活动进行重点巡查和专项整治。提高违法成本,除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应加强行政处罚和民事惩罚性赔偿。”晁晓燕说。
申琦指出,“坑老”乱象还暴露出银发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看似有很多“适老”选项,实际上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优质产品并不丰富。她建议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供给侧改革,设立银发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对诚信经营、创新适老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通过增加优质供给挤压劣质产品的生存空间。
其次,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要承担起主体责任,自觉成为银发经济的“守护者”。晁晓燕指出,应明确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在涉老诈骗中的主体责任,规范私域直播、一对一健康咨询等容易出现问题的渠道。“平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主动识别、拦截、清理可疑账号和虚假广告,建立便捷的欺诈举报和退款通道。”
“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协会、老年协会等可以积极开展消费教育,通过案例分析、社区讲座提高老年人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帮助老人适应数字时代,缩小数字差距。”申琦说。
最后,家庭和社区要用“温情”填补情感空白。“老年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更注重情绪价值,他们更渴望被关怀。子女的日常关心和耐心沟通,远比事后指责有用。”杨柏涛建议,社区可以构建老年人社交支持网络,通过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减少孤独感,从根本上降低被情感营销“打动”的可能性。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坑老”陷阱可能会更加智能化、隐蔽化、跨境化。申琦建议推动监管技术与企业创新同步发展,利用AI识别、跨境数据追踪等手段应对可能出现的AI换脸营销、海外保健品违规销售等问题,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共同打击跨境“坑老”行为。
展望未来,银发经济不仅是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更应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真正的银发经济,是让老年人既能享受优质产品和服务,又能安心消费、放心生活。”申琦说。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线上线下精准围猎 警惕“银发经济”幌子下的坑老陷阱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