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缺的AI人才从何处来
2025-10-30 10:16:51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近期,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AI +”正加速融入各行各业,从而引发了对AI人才的巨大需求。
AI被看作是影响大国竞争格局的关键核心技术。AI人才则是引领一个国家AI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只有具备深厚技术底蕴的创始人,才能深刻领悟并实现创新突破。《IFF人工智能报告》对未来5年全球AI人才的增长持乐观态度,预计将增长至约585万人。在我国,顶尖AI人才不仅拥有顶尖高校的学术背景,还具备互联网大厂的实践经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2025中国·AI盛典》近日公布了“2025年度AI人物”名单,宇树科技、无问芯穹、智元机器人的创始人成功上榜。这些年轻的企业家凭借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无畏的闯劲,在AI领域创造了精彩业绩。
目前,AI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大多集中在欧美国家和地区。《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态势报告(2015—2024)》显示,中美两国汇聚了全球近六成的AI研究人员,形成了“双强对峙”的格局。美国以超过6.3万的研究人员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万人增长到2024年的5.2万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7%,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然而,我国AI人才短缺正逐渐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脉脉高聘人才智库《2024年度人才迁徙报告》显示,AI相关岗位的人才极为稀缺,供需比不足1.0,其中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岗位的供需比甚至低至0.27,“一才难求”的状况十分明显。多家平台的数据也表明,今年以来AI人才一直供不应求,除了当前市场急需的算法工程师、大模型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外,全产业链都存在明显的人才缺口,这些人才也成为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
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新一代AI科技实现飞跃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努力打造全球AI人才集聚的高地,既要以国际视野吸纳全球智慧,也要通过政策创新激发内在动力;既要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以培养新生力量,也要以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精英。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加强战略引导和顶层规划。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和战略研究,解决“顶层设计分散化”的问题,制定全产业链的人才规划,建立跨部门的协同平台。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智能芯片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动态推进紧缺AI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依托国家级机构,联合顶尖高校和头部企业,构建“战略导向 + 前沿科技 + 产业实践 + 政策解读”四位一体的AI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建立国家主导、行业认可的AI核心岗位能力标准和认证体系,为人才培养和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推进教育培训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需要积极推动AI教育创新,将技术实践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培养既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又有强大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紧跟最新技术趋势,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进跨学科培养,设置“AI + X”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持续打通产教融合的障碍,重构合作模式,建立算力资源共享机制和动态课程体系,并推行分层分类的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
建立灵活的全球引才机制。鉴于AI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滞后性,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建立灵活高效的全球引才机制。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着力打造世界级的AI创新研发平台,开放算力和数据资源,为全球AI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除了积极引进人才外,还需以灵活、多样、灵活的方式与国际顶尖人才开展合作。设立“青年引才专项计划”,大力引进海归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提供有竞争力的经费和生活保障。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开放性和探索性研究,勇于探索人工智能科技的前沿领域,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紧缺的AI人才从何处来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