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大单频现 “进厂打工”拥抱应用场景
2025-10-29 09:54:51 来源:证券时报
近期,多家头部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公布了大额订单情况,背后的采购方主要是制造业企业,产品大多应用于工业领域。
人形机器人频繁进入工厂“工作”,它真的能适应工厂环境吗?其商业化落地进程究竟怎样?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得知,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只是第一步,目的是获取真实场景的数据,进而依据这些数据完成技术的迭代与升级。业界人士认为,当下人形机器人的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类型,距离“商业性价比”还有一定差距。
人形机器人频获大单
近期,人形机器人的亿元级或千台级订单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宣布获得超亿元或千台以上的订单,其中包括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智平方、星尘智能、松延动力、原力无限等。
10月,优必选宣称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订单金额已超6.3亿元;智元精灵G2机器人获得智能产品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头部企业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由阿里前高管创业的原力无限宣布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签订了2.6亿元的订单。松延动力近日也透露,今年上半年已获得超2000台的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9月,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了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的战略合作,据媒体估算,订单金额约为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将在惠科全球生产基地部署超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合作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
这些订单的买家大多是制造业企业,其次是高校和政府单位。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其次是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场景,此外还涉及商业销售、仓储物流、交通疏导等场景。
以智元机器人为例,在与龙旗科技的合作中,智元精灵G2前期将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的批量应用。智平方轮式双臂AlphaBot(爱宝)系列机器人将进入惠科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从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优必选今年有多笔订单来自车企,今年3月东风柳汽宣布在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宇树科技的订单也主要来自B端,包括科研类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企业涵盖传媒、公共安全以及供应链企业等。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在宇树科技2021年4月8日至2025年3月17日的百余笔中标项目中,科研类高校是主要买家,近30所院校通过公开招标采购宇树产品,基本覆盖机器人研发的全链条。
“进厂”仅是第一步
工业场景被认为是最适合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场景,然而,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一直存在争议:效率远低于人工、成本难以与人工竞争、通用性技术的关键转折点尚不明确……当轮式机器人已能承担大部分工作时,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有必要进入工厂“打工”呢?
多位一级投资人和人形机器人厂商认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进入家庭,但先在B端发展也是必经之路。目前人形机器人被引入工业场景,主要是为了获取真实场景的数据,从而完成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迭代与升级。
艾想投资合伙人张磊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无论是机器人厂商还是企业买家,投资的都是机器人的未来,也就是说,实现落地还需要时间。工厂看重的是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这一外形,例如在轮式、履带式机器人上增加机械臂,通过“成熟形态+新增功能”来降低研发和场景落地的成本。
“实际上,在工厂场景中,机器人是否是人形并不是关键。目前业界对于机器人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的看法较为一致,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即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一名一级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道。
该负责人指出,轮式机器人的优势是成本低、稳定性强,稳定性优于双足机器人,但双足人形机器人近年来由于资金投入多、产业链逐渐成熟,成本下降速度比轮式机器人更快。目前部分双足机器人的成本已与轮式机器人接近,且双足机器人的稳定性提升速度极快,因此越来越多的工业场景愿意引入双足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近期接受证券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足式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定位不同,轮式机器人在地面平整、通行性好的工厂更具优势,其续航长、稳定性高、成本低;足式人形机器人则更适合通行性差的环境。当前人形机器人进入真实场景,核心目标是获取高质量的真机数据,这也是智元技术路径的关键。
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也公开表示,未来三年的竞争将是“真实场景闭环”的竞争,哪家公司的机器人能在更多真实的商业场景中部署、工作,并持续将作业数据反馈给模型和硬件进行迭代优化,哪家公司就能建立起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
尚有障碍要跨越
业内人士认为,以人形机器人目前的能力,还无法处理多种通用任务,并且在量产、技术、场景等方面仍有不少障碍需要克服。
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存在品控差距、量产难题、人才短缺以及伦理问题等四大阻碍。
“在品控方面,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一致性供应对精度、力矩、寿命的要求极高,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巨大的品控差距。在量产方面,系统集成与测试的复杂性带来了挑战,由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动态系统,其标定、调试、整机老化测试和故障诊断体系尚未成熟,导致交付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田丰指出。
缺乏必要的应用场景也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张磊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共性问题是场景的必要性不足,从而导致“场景—销量—成本”的良性循环无法形成。“落地场景的必要性不强,导致产品销量难以提升,销量低则生产成本高,高成本又进一步抑制了购买需求;同时,缺乏场景会使行业缺乏数据迭代的支持,导致产品迭代速度缓慢,无法实现商业闭环。”
在技术层面,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近期,特斯拉Optimus因手部技术难题,可能不得不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设计定型发布时间推迟至明年。优必选在今年7月发布全新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时表示,数据、模型适配与产线效率是人形机器人在工厂落地的阻碍。
“尤其是在精密装配领域,以汽车总装车间为例,零部件装配、螺丝拧紧等现场操作对机器人提出了两大挑战,一是灵巧手需要提高精细操作能力,包括抓取等基础技能和识别定位能力;二是产线对效率的要求极高,流水线上每个工位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机器人要达到速度标准难度极大。”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在媒体沟通会上坦言。
在田丰看来,人形机器人行业确实存在“泡沫”,但这是技术突破前的“正常泡沫”,制造业愿意投资人形机器人,背后是硬科技资本对未来新型劳动力市场的提前布局。“真正的风险不在于过热,而在于部分机器人企业可能无法跨越‘工程化死亡谷’。”田丰坦言。
“当前的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性质,距离‘商业性价比’还有差距。我们要明白,试点项目的核心目标不是计算ROI(投资回报率),而是共同确定未来规模化产品的技术规范和场景边界。”田丰强调。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大单频现 “进厂打工”拥抱应用场景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