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机器人训练师,在数据与指令间编织未来
2025-10-29 11:28: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从实验室走进日常生活,当机器人具备了“视觉”和“思考”能力,这不再是科幻电影里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正逐步成为现实,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在这个新兴领域中,有一群机器人训练师在默默付出,他们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勾勒着未来智能生活的蓝图。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探访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揭开了机器人训练的神秘一角。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算法专家徐志远赋予机器人多样技能
“我叫徐志远,是一名机器人训练师,我的主要工作是教会机器人掌握各类技能。”简单介绍完自己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算法专家徐志远引领我们走进了他的工作天地。两年多以前,当机器人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时,徐志远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新兴领域的巨大潜力,毅然决定投身其中。
“最开始,大家对于怎样训练机器人使其学会各种技能所知有限,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徐志远坦言,传统的机器人控制大多依靠模型以及数学物理计算,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数据驱动成为了新的潮流。“这一转变,不仅要求训练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采集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研发团队
在徐志远的团队里,分工清晰明确,宛如一个小型的体育训练队伍。“我们有教练负责制定训练计划;有操作员,他们就像运动员,穿上设备操控机器人进行数据采集;还有数据分析师,负责评估数据的有效性,并据此调整训练方案;当然,也有技术支持人员,负责解决设备故障。”在徐志远看来,这种分工模式和训练运动员颇为相似。
最大挑战在于操作精准度
走进训练室,一位身着动作捕捉服的机器人数据采集员正在操控机器人,他把捕捉到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转化为数据。“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数据采集,这份工作对肢体协调性和身材有一定要求,因为要尽量模仿机器人的动作。”这位数据采集员对记者说道。
当被问到工作的难度时,他坦言:“最大的挑战就是操作的精准度,需要不断练习来提升熟练度。”尽管工作辛苦,但他对这份工作满怀热情,“我是在招聘网站上看到这个职位的,因为对机器人感兴趣,所以就来尝试了,现在非常满意。”
在另一边的训练场景中,一个物流分拣机器人正在接受培训。训练师通过灵活的操作,让机器人完成了扫码、封箱、贴标签等一系列复杂任务。“这个任务对精度的要求极高,训练师需要保持身体稳定,任何细微的晃动都会影响机器人的操作。”徐志远进一步解释道,通常,这样的训练要以周为单位,重复数百次动作,机器人才能熟练掌握。
据悉,这种复杂任务的背后离不开机器人的“智慧大脑”。今年3月12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推出“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慧思开物”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基于单一场景单一任务进行专项开发的机器人应用开发模式,推动智能机器人从单一任务执行向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迈进。
与未来科技共舞的途径
在徐志远看来,机器人训练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与未来科技携手共舞的方式。“我们和机器人的关系,就如同朋友一般。”他坦率地说:“每天朝夕相伴,教它们学习各种技能,看着它们逐渐成长,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我们设定的目标,这种成就感难以用言语表达。”
《中国发展报告2025》显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处于起始阶段,具备大模型研发和产品制造基础,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2035年将突破万亿元,并将带动交通物流、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谈到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徐志远满怀期待。“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机器人将学会更多、更复杂的技能。未来,我们教练团队的角色将更多地侧重于指导和监督,而机器人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
具身智能是一个新兴领域,对于有志于投身该领域的年轻人,徐志远给出建议:“机器人行业是一个开放的领域,欢迎各行各业的人才加入。无论你是机器人专业出身,还是在其他领域有专长,只要你对新技术充满好奇,愿意不断探索和学习,这里都有属于你的舞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探秘机器人训练师,在数据与指令间编织未来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