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企业应聚焦大模型微调与推理 实现技术与业务场景融合
2025-10-30 10:56: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10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2025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大模型推理系统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企业应当着重关注“模型微调”与“模型推理应用”这两大环节,达成技术与具体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并且,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每个人赋予能力,企业应把AI定位为核心基础设施,而非仅仅当作IT工具。
企业应聚焦“模型微调”与“模型推理应用”
郑纬民指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整个生命周期包含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模型微调、模型推理这五个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模型训练环节。该环节依靠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以及高额投入,产出具备通用能力的“基础大模型”。
郑纬民称:“由于基础大模型缺少专业领域数据的支持,很难直接应用于具体的行业场景,所以‘模型微调’环节极为重要。”通过引入特定领域的数据对基础大模型开展“二次训练”,能够将其通用能力转变为专业化能力,进而形成适用于医疗、金融、制造等不同行业的专用大模型。
关于企业如何高效地布局大模型应用,郑纬民建议,绝大多数公司无需从头参与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和模型训练等前期环节,因为这些阶段的投入成本较高。企业应当直接借助DeepSeek、华为等专业科技公司提供的成熟且开源的基础大模型,进行“模型微调”与“模型推理应用”,以此实现技术与自身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AI PC逐渐成为现实
郑纬民介绍,大模型推理系统架构以GPU为核心,GPU具备矩阵运算速度快、内存速度快的优势,能够提供更高的算力和带宽。
郑纬民表示,AI能够为每个人的工作增添助力,一个CPU搭配一块GPU,装上大模型和相关数据,就可以称作“AI PC”(人工智能电脑)。类比三四十年前计算机从大型机器、小型机器发展到PC机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AI PC预计会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一两年后,可能每个人手中都会有一台AI PC设备”。
在应用方面,AI PC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落地场景。银行业通过构建多角色分层知识库,并引入大模型进行意图识别与问题引导,使机器人客服从“答非所问”转变为“精准引导”,大幅提高了客服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保障了不同客户群体间的知识安全隔离;芯片设计领域则借助智能体技术,实现了架构设计与代码生成的自动化,有效解决了研发周期长、迭代效率低的行业难题。
“AI PC逐渐成为现实,让每个人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智能信息助手成为可能。”郑纬民说道。
AI将成为企业竞争的主阵地
郑纬民认为,企业应把AI定位为核心基础设施,而不只是将其作为IT等辅助工具。
“企业竞争力的下一个战场,在于数据算法与算力效率的深度融合,谁能率先将AI深度融入企业的发展脉络,谁就能在下一轮产业升级中占据主导地位。”郑纬民表示。
同时,对于企业来说,AI也是驱动增长的第二动力,通过重塑产品、服务和运营模式,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途径,直接提升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率。
此外,AI还是效率与竞争力的放大器,它能够将数据转化为决策能力,极大地优化企业内部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并构建起难以突破的动态竞争壁垒。
“AI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关键,率先大规模应用AI的企业,将定义整个行业。”郑纬民说。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企业应聚焦大模型微调与推理 实现技术与业务场景融合
郑重声明:信查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